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相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曾有過以下的想法:我會把最好的給我的子女、我會把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大家可曾想過什麼是最好或最無微不至呢?或許鼓勵他們建立自主感,是其中一種最好的選擇。
根據心理學家艾力遜 (E. Erikson) 「人生八階」的成長理論,幼兒在大概2至3歲正進行名為「自主與羞惑」(shame and doubt)的成長任務。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展了自己大量的生活技能,如說話、走路等。同時,他們亦開始為自己作決定,如自行進食,如廁掌控等。這階段,對於幼兒建立自主感十分重要。如父母能夠在幼兒的自主下,提供適當的輔助與規範,幼兒便將能按社會要求,作出有意義的行為;相反,若父母對兒童的輔助或力度不當,幼兒或會對社會產生懷疑及害羞,未來更有機會缺乏自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究竟何為適當力度的輔助與規範?其實對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很難一概而論。但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注意一下,讓幼兒成長過程更順暢!
保持耐性:有很多家長都表示,讓BB學習自理是耐性和情緒管理的大考驗。許多時候,家長為求減少麻煩,很容易會忽視子女建立自主感的機會,最常見的例子,是當子女進食時,為免把環境弄得污濁,家長最終放棄讓幼兒自行進食,改為餵食。如果家長每天都因為「怕麻煩」,就否決了幼兒的自主行為及選擇,最終子女失去的可能更多。家長不妨耐心一點,讓幼兒在充滿鼓勵及適當輔助的環境下,建立自主感。
訂立目標:幼兒建立自理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們不能一時三刻就把自己照顧得妥妥當當。但在適當的輔助下,他們必定能學會的。家長可嘗試將幼兒的自理能力理解成「小進步,大成長」,將幼兒的自理能力分割成動畫一樣,與他們訂立小目標及獎勵,逐步慢慢地建立和成長。
幼兒漸漸長大,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亦開始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家長們內心縱然十分煎熬,但亦要懂得「放手」。因為家長要學會漸漸地放手,才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與成長,亦是家長給予子女的一份信心和信任。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佐敦會所助理主任幹事吳培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