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過時過節,華人社會定必跟從傳統習俗要家庭團圓,聚在一起共渡佳節,共享天倫。而農曆新年更可說是中國最重視的節日,長幼共聚一堂,大家見見面,聯繫感情。
以新年為例,年三十晚都會全家上下聚首吃團年飯,喻意團圓;年初一、二,就會吃開年飯,寓意新一年開始,事事順利。本來與父母或長輩同桌,共嗜佳餚美饌時,需遵守傳統禮儀,然而隨著新生代受到西方文化感染,中國餐桌及家庭傳統文化漸漸被淡化和遺忘。
《弟子規》有云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指當與長輩共嚐餐飲時,後輩應該懂得禮讓,讓長輩先吃,可以主動拿起筷子,把食物夾到長輩面前,以示尊重;在就坐或行走時,要讓長輩先坐,讓長輩走在前面。如果後輩先坐或先行,是不禮貌的行為。
又以茶道文化為例,茗茶是流傳已久的藝術文化,當時儒家把禮儀以及「和」的思想帶入品茶文化。他們相信透過茗茶的靜態行為,可以與人彼此聯繫溝通,渲染和諧氣氛。鮮有人知道,茗茶也有座位之分。桌上面對主人的左手邊為尊,順時針旋轉,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邊。不論是什麼茶桌的形式,這個是規律。尊位的順序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齡大的人。其中師長、長者為尊,如果年齡相差不大,女士優先坐尊位。
而添茶或斟茶時,都有先尊後卑,先老後少之分。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後卑幼,第二遍時都要按次序斟上去。在敬茶時,更要論資排輩,按步就班。
飲食與行走,講究長幼有序。多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微小禮節,可以培養謙虛恭敬之心,建立良好的行為品德。《三字經》曰:「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當中「長幼序」意思是長幼有序,長輩與後輩之間,應當有先後之分、尊卑之分。
何謂長幼有序,論資排輩盡現在日常生活中,中國文化中「輩分」是重要的,年輕一輩應該孝敬和尊重長輩,每次與長輩見面,應當主動打招呼,而且稱呼長輩需要有身份,使用敬語。與長輩溝通時要注意言行,懂禮節,絕不能出言不遜,晚輩對長輩須恭敬有禮。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又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與人相處,從來都是一門學問,在與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相處時,應該是有區別的。
身處社會中西文化交雜的的時代,我們應要反思傳統家庭倫理該怎樣保留。現代父母不再迷信「棒下出孝子」,不會盲目要求孩子唯命是從。但中國傳統家庭倫理,如提倡孝道、講究禮儀等,仍值得代代傳承。為人處世要守信、孝悌、立志、恭謙、和睦、承擔,齊家守業要勤儉、務本、踏實,都靠家長言傳身教。家長要成功教育孩子,就要做孩子的榜樣,而不是做牛做馬!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要改善社會道德風氣,需從家庭教育開始。
筆者: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西灣會所程序幹事梁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