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也曾在街上遇見過有孩子大哭大叫,大發脾氣的時候,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孩子不聽話?很霸道 ?令你感到很不耐煩?
偏偏孩子身旁的父母卻反應不一:有的繼續滑手機,不聞不問,「一於你有你哭,我有我打機」;有的卻有求必應,孩子要求什麼便立即提供,最常用是「電子奶咀」,利用電子產品立即令孩子安靜。而筆者在帶領小組工作時也曾遇過相類似情況,以下是其中一個情景:
孩子A在進入小組前已哭,表示不願意參加小組,當筆者邀請孩子玩遊戲時,孩子不斷耍手擰頭,口裡表達不玩,但卻說不出原因,筆者也沒有強求孩子參加,只是讓孩子在安全及不打擾其他組員的情況下,自己宣洩不開心之情緒。過了一會,孩子被小組有趣之活動及其他組員的鼓勵下,孩子的情緒便慢慢平靜下來,跟著又自願走上前觀察,筆者見狀,便邀請孩子加入活動,做小幫手,孩子便由本來不開心之情緒轉為開心,更十分樂意協助筆者,繼續投入活動中。
活動完結後,筆者便向其母親了解原由,原來是孩子在參加小組前,家中有家人不等孩子吃晚餐,引起孩子不高興,而母親卻因帶孩子趕來參加小組,未能有時間疏導孩子的情緒,故孩子在進入小組時便繼續發脾氣。
其實如孩子本身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讀寫障礙(Dyslexia)及情緒控制困難,日常在做功課及與人相處時已面對很多困難,故孩子出現發脾氣的次數頻率比其他孩子多,但孩子的表達能力卻沒有問題,只是當大人沒有適當回應及了解他們的需要及困難時,孩子便繼續以大哭、大叫或打人之不當行為去表達。就以上個案及處理孩子發脾氣時,筆者建議家長注意以下事項:
(一)以關心及同理心〈Empathy〉(是指能夠身處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的態度,一同陪伴孩子先學習穩定情緒,如:深呼吸、靜觀練習及飲水等方法,以減少負面情緒;
(二)不預早假設及不批評的態度,耐心了解聆聽孩子心情、想法及意見,一同找出困擾孩子內心的事情,一些大人認為十分瑣碎的事情,俗稱「四無」: 「無得玩、無得食、無朋友、無得贏」等,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三)家長從引導的過程中,要相信孩子自身有能力去解決自己的困難;
(四)以愛的行動(口頭讚揚及擁抱等)去回應孩子之情感需要;
(五)教導孩子多以感恩及欣賞的態度去留意身邊的人和事;
(六)家長平日可多接受訓練,提升自我之情緒管理及管教技巧;
(七)若遇到困難時,可向專業人士請教。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 程序幹事 陳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