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YMCA of Hong Kong

Languages

Subscribe Newsletter

Interesting stories of BSC

 

Bridges Street Centre—From Now and Then (Chinese content only)

Memories are always beautiful. The following fellows use their words to savor every detail of the Bridges Street Centre in their lives.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Bridges Street ​  -Air principal's office    -YMCA fitness room 

-YMCA Restaurant   -The way we were  -Bridges Street fun facts


 

必列者士街的人文風景 

作者:青年會中學校友陳天權先生

 

必列啫士街(現稱必列者士街)是上環一條介乎城皇街與水池巷之間的街道,以署理律政司必列啫士(William Thomas Bridges)為名。街道不長,現擁有兩座歷史建築,最古老的一座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為昔日華人主要的文化康樂活動場所。會所建於此區,反映了這是早年華人聚居的地方。

 

青年會會所和學校
會所於1918年落成,樓高六層。它並非由華人建立,而是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策劃。從會所大禮堂門口的捐款碑可見,建造費75,000美元由芝加哥的麥金覓先生(Mr. C. H. McCormick)和碧士東夫人(Mrs. W. E. Blackstone)捐出,另有182名本地居民和機構捐款購地,當中不少是赫赫有名的殷商士紳和洋行公司。他們的慷慨解囊令青年會迅速發展,在華人社區紮穩根基。

 

另外會所大樓也不是華人設計,而是出自芝加哥建築師樓Shattuck and Hussey的手筆。紅磚綠瓦,走火鋼梯置於建築物外部,具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大樓擁有多個香港之最,包括第一間華人會堂,設有第一座室內游泳池及第一條懸空鑊形跑道,並有室內運動場、餐廳和宿舍等,一應俱全。

 

會所禮堂曾是舉辦文化活動的熱門場所,1922年在此舉行反對蓄婢會成立大會,1923年舉行節儉運動會,1925年舉行青年會美術展覽會。最矚目的是1927年中國近代作家魯迅應邀來港,在此舉行了兩場演講,講題是〈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對新文化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36年香港第一次集體婚禮亦在此舉辦,目的是提倡節儉婚嫁。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1908年在德輔道中開辦漢文學校,是最早面向民眾的中文學校之一。1913年租用樓梯街公理堂樓下作為校舍,1918年遷入必列者士街51號的會所,翌年轉至會所對面的青年會學生宿舍(必列者士街70號)上課,更名「青年會日校」,1931年成為六年制小學。

 

戰時學校停課,1946年開辦初中,讓小學畢業生可以繼續升學。1960年青年會董事會決定重建校舍,發展為完全中學,以應付學位不足問題。同年年底拆卸必列者士街70號的舊校舍,連同政府撥出毗鄰空地,1961年建成八層高的新校舍,定名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1966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將總部遷往九龍,原有的會所改稱必列者士街會所,繼續用作青少年活動中心。外觀結構未有隨歲月而改變,外牆仍見「基督教青年會」六個中文字,展示20世紀初流行的美術字體。只是禮堂在1995年改為「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外人不能隨意入內。2000年青年會中學亦搬家,分階段遷入天水圍。舊校舍於2004年關閉,其後給予國際學校Island Christian Academy使用。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必列者士街另一座地標就是公理堂。美國公理會的喜嘉理牧師(Charles Robert Hager)於1883年來港,得溫清溪、宋梓榮等人相助,在必列者士街2號租地設立佈道所和書館。同年冬天,孫中山來港就讀聖公會拔萃書室,在公理會領洗。其後他入讀中央書院,住在佈道所三樓宿舍。

 

1901年公理會遷往必列者士街與樓梯街交界,1912年易名「中華公理會」,1919年加入中華基督教會。1951年公理堂在銅鑼灣禮頓道興建新堂,舊址供廣州遷來的美華中學使用,至1960年代結束。1970年拆卸舊址重建新堂,門牌為必列者士街68號。

 

戰後政府在必列者士街會所2號公理會佈道所舊址興建室內街市,樓高兩層,1953年落成,設計屬當時流行的包浩斯風格。地下設有26個檔位,售賣魚類及家禽。一樓有33個檔位,售賣牛肉、豬肉、水果及蔬菜。一樓部分空間於1969年闢作室內遊樂場,並加建兩條橋接駁後方的永利街。

 

電影《歲月神偷》曾在永利街取景,2010年公映後引起大眾關注該區的舊建築。最後市建局放棄重建永利街,必列者士街街市亦於2011年納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供非牟利機構申請活化。結果由新聞教育基金取得,籌辦「香港新聞博覽館」,介紹香港開埠以來新聞媒體的發展過程,預料今年底開幕。

 

貫穿必列者士街的樓梯街,連接皇后大道中和半山堅道,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為市民上落上環半山帶來方便,因此樓梯街兩旁興建了不少重要建築。除了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一級歷史建築)和前必列者士街街市(三級歷史建築)外,附近還有文武廟(法定古蹟)、廣福義祠(二級歷史建築)、東華醫院主樓(一級歷史建築)、前細菌學檢驗所(法定古蹟)、舊已婚警察宿舍(三級歷史建築)等。漫步此區,可讓人細味沉澱其中的歷史文化,回憶早年的華人社區面貌。 

 

 

Back to Top

 


 

空中校長室

作者:1961-1972青年會中學、小學舊生梁勝棋

巴比倫「空中花園」位列世界七大奇蹟;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亦不遑多讓,也有「空中校長室」,雖不能列入奇蹟,卻可成為趣談,佔會史一席。

 

話說於一九六零年的青年會六十周年大慶,董事會倡議「四大建設」以茲紀念,四大建設為分別擴建市區會所、青年會中學、青年體育訓練場館及青年會大廈。其中青年會中學(青中)就是將會所對面原有的小學校舍拆卸,重新建成一幢樓高八層的新校。

 

青中在一九六一年九月一日開課,但新校舍還未落成,因此,要暫借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上課幾個月。

 

於是,會所的禮堂和健身房搖身一變成為「兩大劏場」(原來不是近年才有),將禮堂和健身房用幾塊簡陋的屏風分隔成多個課室,供師生臨時上課。舞台化身成校務處和教員室,老師坐在台上俯視群「生」,居高臨下,的確「高人一等」,倒符合聖經所言︰「學生不能高過先生……」(馬太福音10章24節)。

 

舞台兩側各有一個僅三數十呎的袖珍化妝間,化妝間內有一小閣樓由一道狹窄曲折鐡梯連接,閣樓非常狹小,擺下兩椅一桌一文件櫃後,已無多少空間,這就是所謂的「空中校長室了」。

 

校長室雖然簡陋,惟身處「半空」,比舞台上的老師又高出一等,比起台下諸生,更是「高高在上」,倒算「層次分明」。

 

那年代會所當然沒有冷氣,校長何世明牧師拖著二百多磅的肥大身軀,天天沿鐵梯爬上爬下,確不是味兒。但相對於要面對和克服創校所遇的種種難題,筋骨勞苦又算得上甚麼?

 

何校長魄力驚人,能幹勤懇,青中光芒,就在這個身處半空,連轉身都有困難的斗室裏輾轉萌發,六、七十年代的青中,無論在會考成績,入大學率,以及在音際音樂比賽的成就,均大放異彩,讓師生校友引以為榮,津津樂道。

 

Back to Top

 


 

青年會健身室

作者:1961-1972青年會中學、小學舊生梁勝棋

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設施中,最令人津津樂道者,可能就是在健身室那條懸空的環型跑道,不止環型,更在轉彎位呈鑊形弧度,讓跑到彎位時身體可以微微傾側(有點類似現代的鑊形單車場),抵消外傾的離心力,以當年的標準來算,是十分先進前衛的。

 

這條跑道,成了青中學生體育課的熱身場:「大家先跑八個圈……」

 

健身室不乏體操器材,鞍馬、木馬、雙槓、單槓、高低槓、籃球架、羽毛球網……樣樣齊備,筆者最愛的,就是吊環和繩索。

 

樓頂天花垂有五個吊環,呈一字直線排開,每環相距大約六至八呎,玩者由第一個環出發,一手緊握吊環,利用臂力、腰力和少許起動時的衝力,凌空盪向第二個吊環位置,待用手捉緊第二個吊環後,隨即鬆開第一隻吊環的手,將身體盪向第三隻吊環,如此在五個吊環間盪來盪去,活像猴子在森林樹上穿梭,非常好玩,但需要很好的臂力、腰力和體力,不是太多同學可以玩到。

 

攀繩更刺激了,有條頗粗的繩纜由健身室天花一直垂到地面,下面鋪上厚墊,我們在老師指導下沿繩子手腳並用往上爬,一直爬到天花(約兩層半至三層樓高度),再慢慢爬回地面。由於繩子夠粗,比較容易利用雙腳合攏夾緊繩索,無須單靠手力攀爬,減低上攀難度。雖如此,要攀到那麼高,還是需要相當膽色,因此沒有太多同學敢碰這玩意。

 

Back to Top

 


 

青年會餐廳

作者:1961-1972青年會中學、小學舊生梁勝棋

 

青年會有餐廳? 在哪?

 

在必列者士街青年會會所地庫,昔日青年會中學對面,入口處在水池巷。

 

餐廳內有只有半個雪櫃大小的升降機,分上下兩格,有門。當然不能載人,僅用作運送食物。升降機不必用電,機頂接有滑輪和繩子,上落用人手拉動,樓上(餐廳)樓下(廚房)升降機旁各有一個用手拍打的鈴子,樓上的侍應寫了菜單,將單放入升降機拉送到下層,拍一拍鈴子,廚房工作人員聽到「叮」一聲,便會到升降機檢單;如事者,當廚房將煮好的食物拉上樓後,也會拍打一下「叮」……

 

當年會所二、三樓設有宿舍,住客都是單身男子,餐廳就是他們解決開餐的地方。其後青中成立,餐廳也就為青中師生提供多一個午膳好去處。六十年代初期,青年會餐廳牛腩飯一碟賣八角錢,較附近食肆便宜二角,因而頗受歡迎,午膳其門如市。除午、晚膳外,亦有早茶供應,火腿煎蛋、咖啡奶茶、普洱壽眉、山竹牛肉、鶉蛋燒賣、雞扎、义燒包,甚至雞球大包均有,款式不少,中西合壁。

 

來不及上課前吃早餐的同學,餐廳更會為他們打開「方便之門」。辦法是由一兩個「敢死隊員」(通常都是自告奮勇、必定是男生),乘小息甚至轉堂空檔時間,一縷煙潛出校園,奔到對面的青年會餐廳買早點,通常是义燒包、雞包一類。餐廳職員也看準商機,曉得熟客品味,也明白分秒必爭的道理,早將飽點袋好,待跑腿一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消三秒,瞬間完成交易。

 

跑腿在一眾掩護下返回校園,然後一口氣衝入課室,高舉戰利品炫耀。

 

而最佳享用早點時間卻不在小息,偏偏要等到上某國文老師的課時。

 

但見老師搖頭擺腦朗誦國文,一眾頑童卻忙於分發飽點,傳遞找續,一邊扮老師搖頭晃腦,一邊瞇著眼睛品嚐熱騰騰點心。期間當然不忙扮鬼臉,不少女同學都被逗得大樂竊笑,卻鮮有「同流合污」的膽子!其實她們也有參與傳遞飽子和協助找續,一旦東窗事發,恐怕也難以脫離「協助及教唆」罪名。

 

有一回,終究出事了,有位女生在協助傳遞找續時,雞手鴨腳將一把零錢叮叮噹噹掉到地上,那老師本混然不覺,仍然沉醉吟詠字裡行間,但聽全班哄笑,總教瞧出端倪,放下書卷問︰「喂……幹甚麼﹖」全班更是拍案笑彎了腰。老師鑑貌辨色,憑眾人的眼神,鎖定了一名「滋事者」,正待審問,豈料該同學卻是有口難言,口中還有骨頭未吐,吱吱唔唔,尷尬非常,滿堂更轟笑得前俯後仰。最後還是由一位女同學「見義勇為」、挺身解圍,指稱一位(沒有「聚餐」的)男生不小心掉了錢包,角子滾滿一地云云……老師境界至高,胸襟廣濶,雖將信將疑,卻就既往不究,繼續埋頭誦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ack to Top

 


 

我的必街那些年

作者:「必愛之家」宿舍及工場前主管周淑珍

 

在青年會服務40年間,見證着必愛之家的宿舍和工場成立,回想起當年與同事們的努力和付出,看到每一位受助者在必愛之家愉快工作和成長,實為我的工作生涯添上無限色彩。

 

猶記起社署當年批准將必列者士街會所,由原來的青少年中心改建成弱能人士宿舍及工場,當中的過程中可謂苦樂與共,令人非常難忘!會所雖然有青年宿舍樓層,但要更改設計以符合照顧弱能及傷健人士,更要將歷史猶久的禮堂及運動場改變用途,化身成庇護工場,當中涉及許多程序及困難,例如保安、消防、私隱及種種安全等問題,慶幸我有一班很好的同工,與我並肩同行,排除萬難,讓宿舍順利在1995年投入服務,讓這幢富有歷史色彩的紅磚屋,加多一重功能和歷史意義。

 

雖然身邊總有人認為,將近百年的古蹟變成工場,實在非常浪費,而機器及貨物運送過程亦對百年建築造成損毀,實在極為不智;但我對此卻不認同。

 

其實,會所轉營是必然階段,能夠將百年古蹟活化,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讓社會弱勢得到支援及一個溫暖的家,實為十分有智慧的做法。期望必列者士街會所在主的帶下,與香港市民一同成長、進步,繼續為大眾提供貼心的服務。

 

Back to Top

 


 

必街趣事

作者:必列者士街會所前二級助理康樂體育主任黎子衡

必列者士街會所於2009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至2018年更成立100周年。這幢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加上其獨特的紅磚牆外觀,吸引許多不同類型的訪客到此參觀。我在必列者士街會所工作了兩年亦遇上不少趣事,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

 

平常人接觸電視藝員及電影明星往往只在螢光幕裡,而我,走到必列者士街會所外圍就可以了。他們經常以會所的紅磚牆做拍攝背景,我們會所的同工更以VIP的位置觀看他們整個拍攝過程。拍攝期間亦吸引不少途人前來圍觀,場面非常熱鬧。

 

電視台及電影公司取景的地方,當然也吸引了一群「私影」的愛好者。其中以婚紗照及畢業照最為常見。必列者士街會所大門鐵閘、黑色圍欄,還有建築物兩旁的走火樓梯最為熱門。獨特的建築設計配上古色古香的味道,令他們不惜以身犯險攀欄越牆,幸好會所的同工一眼關七,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

 

除了吸引不同團體來取景及拍照,也會有遊客對會所的歷史很有興趣。曾經遇過一些本地及外國遊客、建築師等到此詢問會所的歷史、架構及規模,同工們都會十分樂意給他們講解。有些更會要求到會所其他地方參觀,例如魯迅曾演講的大禮堂、香港首個室內運動場及懸空鑊形跑道等等。但這些地方受到資源重新調配,現成為必愛之家庇護工場,所以謝絕訪客,未能讓他們參觀。

 

更有趣的是,曾多次有中型或大型車輛駛進必列者士街街尾的死胡同後調頭,種種原因下總會撞倒水池巷那邊的角柱。新奇有趣的事太多,但同時亦習以為常。

 

有著各式各樣的人到訪,令必列者士街會所增添了不少人氣,其歷史價值也成為中上環地區的地標,相信日後也會吸引不同人士前來參觀,欣賞這裡的獨特色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