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大抵都有跟父母「唱反調,搞對抗」的時候~
例如:在百貨公司裏,孩子嚷著要買玩具,不肯離開,爸媽不從,孩子尖叫嚎哭,父母情急之下,和孩子拖拉起來……
又例如:在港鐵內,活潑的孩子拉著扶手不停轉動嬉笑,乘客側目,爸媽勸止無效,情緒開始高漲,喝令孩子要停下來……
再給一個例子:凌晨時分,家長已收起孩子的手機,但之後發現孩子秘密地在房間裏用另一部手機玩線上遊戲,家長大怒,搶去孩子的手機,孩子不滿,取出鎅刀自殘……
的確,孩子「每事抗爭」是管教的一大挑戰。家長的激動回應亦是源自極度焦慮情緒的反射動作,這些焦慮的由來包括:
家長遭遇管教挑戰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往往令管教更添困難,要支援愛對抗的孩子,家長宜先了解和處理自己的焦慮。著名發展心理學家Erik Erikson 在其「人生八階」理論中指出,孩子早於兩歲至四歲已開始發展個人意志和自主,嘗試自己解決生活需要,例如上廁所、走路和進食,這時家長若事事代勞,不讓孩子嘗試,或以過多規條指導孩子,將來孩子便可能抗逆力弱且造成依賴。這類家長可歸納為「功能過度」;由於過於專注及投入地把自己的準則放諸子女,令孩子錯過親身體驗成功和失敗,影響所及,孩子會欠缺自信和動力。其中一個較常見的例子,是一些父母要求孩子寫字絕對端正,在呈交前多番檢查, 為他們擦去錯誤,要求更正至完美為止。這樣,孩子在往後的學習中,可能會不思進取,因為他們缺乏「承擔學習責任」的經歷;成功了,變相是父母的成就,失敗了,也不是自己的責任。另一種極端的後果,是子女對父母的高壓更加對抗,造成親子衝突,甚至關係破裂,傾向對外尋求支持,有機會誤交損友。
功能過度的父母, 往往育出功能不足 (underfunctioning) 的孩子。要明白孩子的反叛和對抗,有時正源於家長過分的規管和指導,以及家長過分投入指導孩子。故此,在管教、培育孩子上,家長要先確認自己的焦慮,並要留意:
無論你或孩子,其實都渴望自主及仰賴自己取得成功,自主的經歷有助孩子智慧地應付人生的挑戰。因此,孩子和你對抗時,也正是他/她爭取自主,承擔責任的時機。若父母從小尊重孩子的獨特性,放手讓他們嘗試處理自己的事,彼此有商有量, 孩子對抗的情況自然減少,家長也能真正享受管教的樂趣了。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學校社會工作部駐校社工劉蓓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