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訂閱電子通訊

【家好】強勢媽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16-09-2020

強勢媽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強勢媽媽一般人眼中的強勢媽媽:表面上彪悍堅強,說話直接;但事實上,內心卻是滿懷煎熬傷痛。古語有云︰「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以致傳統婦女缺乏其獨立性,生命從屬他人,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成長於傳統家庭的婦女,其心理需要多被忽視,甚或承襲着上一代的教養模式,造就華人婦女的辛酸。

婦女從小被期望犧牲自己,背負照顧兄長或弟妹的責任;婚後則被期望承擔起照顧子女與家庭的責任,彷彿生活就是要犧牲自己成就他人,自己的個人成就建立在子女與家庭之上,子女的一切就是她的一切,子女的成就是自己的成就,儘管犧牲所有,子女大小事務一切包辦也在所不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我情緒的掌控,情緒過度地受到他人影響。最後也失去了界線,分不清楚你與我,沒有為意下出現各式各樣的情緒勒索。

 

「自我分化」概念

由Murray Bowen提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概念,說明健康家庭與否,最重要是自我分化。 Bowen提出個人內在有兩股自然力量,一是「個別化」(individuality) 的力量,促使個人在心理上與家人有所分離,即有我,亦有你;一是「一體性」(togetherness),促使個人在心理上與家人有所聯繫。

兩股力量是互相平衡,如「個別化」的需求太高,會促使自己與身邊的人過份疏離「你的事不關我事」、「我喜歡如何就如何」,子女有機會便盡早結婚、到外地讀書,想盡辦法離開父母,但成長的創傷並未有處理,可能造成不健康的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off ),缺乏情感這一份潤滑劑,在面對不同關係時會常遇到困難。

另一方面,若「一體性」的需求太高,媽媽對子女關係過度糾結,界線模糊,「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出現的情況如視子女的成績為個人的「成績表」,與子女成績相關的事都可引致自己內心充滿焦慮、恐懼或難堪,按耐不住的情緒,會容易遷怒於人或難以理解他人的情緒與想法,難免被看為很「強勢」。媽媽把個人的需要與處理情緒的責任,過度連繫於子女的一言一行,情況持續更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情緒勒索﹕「別人都做得到,為什麼你就不行?」 、「你真是無可救藥,我不要你了!」,背後的脆弱可能是自己困於整個家族的羞恥感、害怕子女像自己年少時一樣被看低、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不是一個好媽媽,結果情緒的調適全關乎於子女身上。同時子女看見媽媽的辛苦,可能會把問題放在自己身上或出現不同的行為問題,最終形成一種痛苦的負向互動循環。

 

強勢只是受傷的反應

強勢媽媽內裡的世界很需要被人聆聽,她們也是無奈地背負了上一代的傷痕、陷入了很多扭曲的文化和社會價值,她的媽媽也是這樣養育她成長,生命失去了被肯定、被接納的成長養份,內心的傷痛很需要被看見。

無論你遇上一位強勢的媽媽,又或許你是一位強勢媽媽,也需要學習「自我區分」,明白兩股自然力量的「平衡」或「並存」。同時也需要學習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避免要求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讓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面對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是我的焦慮感太大,沒有為意自己過份控制子女」、「是我面對親戚朋友時感到十分難堪,說話時沒有關顧子女的感受」人為意自己的情緒,為着自己的情緒負責,不把責任歸咎於別人,好好照顧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定能夠更好地照顧子女。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輔導組心理輔導員馬慶民

 

參考資料:

楊惠敏 (2006) 從自我分化概念談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台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劉春錦 (2006) 淺談Bowen家庭系統理論。台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